优速百科 专业问答 我国四大粮食作物是什么(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)

我国四大粮食作物是什么(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)

大家知道我国的四个主粮作物么?

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。大家是不是有疑惑,我国不是三大主粮么,咋还有马铃薯?其实从2015年开始,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。但你知道四个主粮作物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么?各区域的种植制度如何?土壤类型、气候特征咋样?

今天,一亩园就和大家聊聊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四个主粮作物的主要分布情况。为大家充充电。文章涉及到四个主要作物的分布区域、每个区域的土壤类型、气候条件、种植制度等等内容,因此文章超长,超8000个字。大家可以暂时收藏起来,以后需要的时候再翻出来瞅瞅!

我国小麦的主要分布区域如何?春小麦、冬小麦如何分布?

我国小麦主要分10个区域:Ⅰ东北春小麦区,Ⅱ黄淮海冬小麦区,Ⅲ黄土高原冬小麦区,Ⅳ西北春小麦区,Ⅴ新疆冬春麦兼播区,Ⅵ华东冬小麦区,Ⅶ中南冬小麦区,Ⅷ西南冬小麦区,Ⅸ华南冬小麦区,Ⅹ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。

东北春小麦区 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。土壤类型主要为黑钙土、草甸土、沼泽土等,土地肥沃,黑钙土分布面积最广,有机质含量高,腐殖层厚,矿质营养丰富,土壤结构良好,自然肥力较高。小麦播种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下旬,拔节期为4月下旬至6月初,抽穗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,成熟期从7月初至8月下旬,生育期90 d~120 d。

黄淮海冬小麦区 包括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五省、市及江苏北部(淮河流域徐州、连云港、宿迁、淮安、盐城五地市)和安徽北部(淮河流域淮北、宿州、阜阳、蚌埠、亳州、淮南六地市)。我国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区。土壤类型以褐土和潮土为主,质地良好,具有较高生产力。全区大部分地区地处暖温带,气候温和,沿淮河为亚热带北部边缘,属半湿润或半干旱季风气候。春旱多风,夏秋高温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,全年≥10℃积温4100℃左右,年平均气温9℃~15℃,年日照时数1829 h~2770 h,无霜期180 d~230 d,年降水量520 mm~980 mm,季节分布不均,多集中在6、7、8三个月。种植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。本区地域辽阔,小麦播期参差不齐,西部丘陵地区多在9月中、下旬播种,华北平原地区在9月下旬至10月上、中旬播种,淮河流域一般在10月上、中旬播种。成熟期由南向北逐渐推迟,自5月底至6月中旬,个别地区可到6月下旬成熟,全生育期为220 d~250 d。

黄土高原冬小麦区 包括山西、陕西。土壤为褐土、黄绵土等,质地适中,耕性良好,有较深厚的熟化层,保墒耐旱。本区地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,冬季严寒,春季干旱多风,降水不足。全年≥10℃积温3500℃左右,变幅为2750℃[A1] ~4350℃。小麦生育期太阳辐射总量276 kJ/cm2~293 kJ/cm2,日照时数2000 h~2200 h,小麦生育期≥10℃积温2200℃左右。无霜期135 d~210 d,全年降水量400 mm~700 mm,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,小麦生育期降水约100 mm~200 mm。本区种植制度主要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,水肥条件较好地区实行一年两熟。冬小麦播期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,从北向南逐渐推迟,次年6月中下旬成熟,全生育期一般为250 d~280 d。

西北春小麦区 主要包括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。本区处于中温带内陆地区,属大陆性气候,冬季寒冷,夏季炎热,春秋多风,气候干燥,日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。土壤类型以棕钙土、灰钙土及栗钙土为主。本区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,春小麦通常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,5月中旬至6月初拔节,6月中旬至下旬抽穗,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熟,生育期120 d~150 d。

新疆冬春麦兼播区 范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。土壤类型多为棕钙土、灰钙土、灰漠土、荒漠土和灌淤土等,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。南疆以冬小麦为主,北疆大部分种植春小麦。本区四周高山环绕,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,冬季严寒、夏季酷热,降水量少,日照充足。年日照时数达2500 h~3600 h,为我国日照最长的地区。全区≥10℃年积温为3550℃左右,变幅为2340℃~5370℃。

华东冬小麦区 包括浙江、江西、上海和福建四省市及江苏南部(长江流域扬州、泰州、南通、南京、无锡、常州、苏州、镇江8地市)、安徽南部(长江流域合肥、滁州、六安、巢湖、马鞍山、芜湖、宣城、铜陵、池州、安庆、黄山11地市)。本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,全年气候温暖湿润,热量资源丰富,年平均气温15.2℃~17.7℃,全年≥10℃积温5300℃左右,变幅为4800℃~6900℃,年日照时数1521 h~2374 h,无霜期215 d~278 d。冬小麦没有明显的越冬期和返青期。本区热量资源丰富,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二熟或三熟。全区小麦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,成熟期北部5月中旬至5月底,生育期多为200 d~225 d。品种为弱冬性或春性。

中南冬小麦区 包括湖北、湖南。土壤类型有黄棕壤、潮土、水稻土等,表层质地粘重,通透性差。本区域地处亚热带,由于季风环流强盛,降雨充沛,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 mm~1200 mm,湖南大部降水量可达1400 mm。小麦生育期降水可达450 mm以上,常发生小麦湿害。年平均气温15℃~18℃,太阳年辐射总量356 kJ/cm2~477 kJ/cm2,年日照时数约为1100 h~2150 h。≥10℃日数200 d~250 d,积温一般在4900℃~5300℃,无霜期230 d以上,最高可超过300 d。种植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,小麦品种多为弱冬性。10月中、下旬播种,5月中、下旬成熟。

西南冬小麦区 包括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。本区土壤类型多为红壤、紫色土和黄壤,质地粘重,pH偏低,肥力差。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水热条件较好,但光照不足。全年≥10℃积温4850℃左右,无霜期260 d左右,年日照1620 h左右,为全国日照最少地区,年降水量1100 mm左右。小麦播种至成熟期太阳辐射总量108 kJ/cm2~292 kJ/cm2,日照多为400 h~1000 h,≥0℃积温为1800℃~2200℃。本区地势复杂,小麦生育时期差异较大。山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,次年6月20日至7月上中旬收获;平原、丘陵区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,次年5月收获。

华南冬小麦区 包括广东、广西、海南和台湾4省区。本区大部分地处亚热带,自广东和广西南部地区由亚热带过渡为热带,全区近90%的麦田为山地、丘陵,海拔在200米上下,土壤类型主要为红、黄壤。全区气候温暖,全年≥0℃积温5750℃左右,变幅为3150℃~9300℃。最冷月平均气温5℃左右,华南地区可达10℃以上,年平均气温在16℃~24℃,年降水量多在1280 mm~1820 mm,小麦生育期降水320 mm~450 mm,水热资源丰富,灌浆成熟阶段多受阴雨影响。种植制度多为稻、稻、麦一年三熟或稻麦两熟。

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 包括西藏和青海。以春小麦为主,占春小麦播种总面积的三分之二。本区春小麦一般播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,拔节期在6月上旬至中旬,抽穗期在7月上旬至中旬,成熟期在9月初至9月底,全生育期130 d~190 d。小麦生育期间太阳辐射总量276 kJ/cm2~460 kJ/cm2,日照时数1300 h~1600 h,≥10℃积温1600℃~1800℃;冬小麦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,翌年5月上旬至中旬拔节,5月下旬至6月中旬抽穗,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熟,生育期达320~350 d,为全国冬小麦生育期最长的地区。

我国四大粮食作物是什么(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)

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图


我国玉米的主要分布区域如何?春玉米、夏玉米分布在哪?

全国划分为7个玉米区,分别为:Ⅰ东北春播玉米区,Ⅱ黄淮海平原玉米区,Ⅲ北方春播玉米区,Ⅳ西北灌溉玉米区,Ⅴ南方丘陵玉米区,Ⅵ西南玉米区,Ⅶ青藏高原玉米区。

东北春播玉米区 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及内蒙古东北部(呼伦贝尔市、通辽市、赤峰市),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基地。本区位于寒温带湿润、半湿润气候区,≥10℃年积温约为2000℃~3600℃,无霜期130 d~170 d,年降水量400 mm~800 mm,主要集中于7~9月。土壤肥沃,类型以黑土、黑钙土、暗草甸土为主。该区作物主要为春播,一年一熟制。玉米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收获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。

黄淮海平原玉米区 包括河南、山东、北京、河北、天津全部,以及江苏省北部(淮河流域徐州、连云港、宿迁、淮安、盐城五地市)、安徽省北部(淮河流域淮北、宿州、阜阳、蚌埠、亳州、淮南六地市),山西省晋中南地区(晋中、运城、临汾、长治和晋城)、陕西省关中地区(西安、宝鸡、咸阳、铜川、渭南)。本区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广、垦殖指数最高的农业区,是全国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。本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34.7%和36.8%。全区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或半干旱季风气候。春旱多风,夏秋高温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,全年≥10℃积温3600℃~4700℃,年平均气温10℃~14℃,年日照时数1829 h~2770 h,无霜期180 d~230 d,从北向南逐步增加;年降水500 mm~800 mm,季节分布不均,主要在夏季。土壤类型以褐土、潮土、棕壤等为主。种植制度多为冬小麦-夏玉米两熟制,旱地及丘陵区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。本区地域辽阔,由春玉米演变为夏玉米,夏玉米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在播种,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收获,生育期一般为90 d~120 d。

北部春播玉米区 主要包括甘肃(兰州、嘉峪关、金昌、白银、平凉、庆阳、天水、定西、临夏、甘南)、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(乌兰察布市及以西地市)、陕西省北部(延安市、榆林市)、山西省大部(太原、吕梁、忻州、朔州、大同、阳泉、长治)。本区为中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,≥10℃年积温3150℃左右,变幅2056℃~3615℃,年均气温5℃~10℃,最冷月平均气温-17℃~-11℃,绝对最低气温-38℃~-27℃;日照时数1000 h~1300 h,无霜期110 d~140 d;年均降水量200 mm~400 mm,一般年份不足300 mm,最少地区年降水量在50 mm以下,自东向西温度渐增和降水量递减。土壤类型以棕钙土、灰钙土及栗钙土、褐土、黄绵土为主。本区为春播玉米区,基本上属一年一熟制。玉米播种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20日。

西北灌溉玉米区 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(酒泉、张掖、金昌、武威)。本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2.2%和2.9%。本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,年降水量仅为200 mm~400 mm,无霜期一般为130 d~180 d,日照充足,年日照时数2600 h~3200 h,≥0℃积温3000℃~4100℃,≥10℃有效积温2500℃~2600℃。本区以春玉米为主,种植制度一年一熟。

南方丘陵玉米区 包括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上海、福建、江西、海南、台湾、江苏中南部(苏州、无锡、南通、扬州等)、安徽中南部(黄山、安庆、宣城、池州等)、湖南东部、湖北东部。本区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.9%和3.7%。本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区,温度高,雨量多,作物生育期长,降水量在1000 mm~1800 mm之间,年日照时数1600 h~2500 h。本地区为多熟制,一年两熟、一年三熟或一年四熟制,常年均可播种玉米,但以秋冬季栽培为主。

Ⅵ 西南玉米区 包括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重庆及陕西南部(秦岭以南的安康市、汉中市)和湖南(怀化市、张家界市、湘西)、湖北(宜昌市、十堰市、恩施自治州)以及甘肃省(陇南市)。本区为我国第三大玉米产区,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4.1%,产量占全国的11.4%。本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湿润、半湿润气候,全年降水量800 mm~1200 mm,水热资源较好,但全年云雾阴天在200 d以上,光照条件较差,全年≥10℃积温4850℃左右,变幅3100℃~6500℃;最冷月平均气温4.9℃,绝对最低气温-6.3℃;无霜期260 d左右;年降水量1100 mm左右。土壤类型多为红壤、黄壤、紫色土。种植制度一年一熟或多熟。因地形影响,高山区,气候冷凉,种植制度一年一熟,以春玉米为主;丘陵区,气候温和,两年五熟或一年两熟;平原区,以玉米与其他作物轮作如小麦、甘薯等三熟制为主。

青藏高原玉米区 包括青海、西藏。本区玉米栽培历史短,种植面积小,但单产水平较高。本区海拔较高,地形复杂。年降水量300 mm~500 mm,最热月平均温度低于10℃,个别地区低于6℃,无霜期110~130 d。本区光照资源丰富,日照多,可达2400 h~3200 h。昼夜温差大,利于作物生长、发育及干物质积累。本区以春玉米为主。

我国四大粮食作物是什么(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)


我国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域如何?单季稻、早稻、晚稻如何分布?

全国水稻划分为8个区,分别为:Ⅰ东北早熟单季稻区,Ⅱ华北单季稻区,Ⅲ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,Ⅳ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,Ⅴ华南双季稻区,Ⅵ四川盆地单季稻区,Ⅶ西北单季稻区,Ⅷ西南高原单季稻区。

东北早熟单季稻区 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。本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3.4%,占本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1.0%。区域土壤类型主要为黑钙土、草甸土、沼泽土等,土地肥沃,黑钙土分布面积最广,土壤有机质含量高,土层深厚,地势平坦,利于机耕,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。本区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,属于寒温带湿润、半湿润气候带,冬冷夏暖,日照充分,温度由北向南递增,差异较大;全年≥10℃年积温约为2000℃~3600℃,无霜期130 d~170 d,年降水量400 mm~800 mm,主要集中于7~9月。主要为早熟稻,种植制度一年一熟。

华北单季稻区 包括北京市、天津市、山东省、河北省、河南省、山西省。本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播种面积的2.9%,占本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.2%。土壤类型以褐土和潮土为主,质地良好,生产力较高。全区大部分地处暖温带,气候温和,沿淮河为亚热带北部边缘,属半湿润或半干旱季风气候。春旱多风,夏秋高温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,全年≥10℃积温4100℃左右,年平均气温9℃~15℃,年日照时数1829 h~2770 h,无霜期180 d~230 d,年降水量520 mm~980 mm,季节分布不均,多集中在6、7、8三个月。种植制度北部以一季稻为主,南部则多以稻麦两熟为主。

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 包括江苏省、安徽省、湖北省、上海市。本区水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2.9%,占本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1.0%。本区位于亚热带区,气候适宜,土地肥沃,水资源丰富,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产区之一。南部以双季稻为主,中北部则为冬作物-水稻一年两熟制。

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 包括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四省。本区水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2.1%,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9.9%。土壤类型自北向南依次是红黄壤为主体的紫棕壤-红黄壤-赤红壤-砖红壤,稻田土壤主要是由此而发育成的冲积潮土和水稻土。本区地处亚热带,由于季风环流强盛,降雨充沛,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 mm~1200 mm,湖南大部降水量可达1400 mm。本区一般种植双季稻,与冬作物轮作尤以绿肥、油菜居多,复种指数高。

华南双季稻区 主要包括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。本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4.7%,占本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9.1%。土壤类型主要为红、黄壤。全区气候温暖,全年≥0℃积温3150℃~9300℃,年平均气温16℃~24℃,年降水量多在1280 mm~1820 mm。本区以双季稻为主,占稻田面积的73.5%,种植制度一年多熟制。水稻常与薯类、花生、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水旱轮作。稻田复种指数较高。

四川盆地单季稻区 包括四川省、重庆市。本区水稻播种面积2700千公顷,占本区耕地面积的33.0%,占本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1.1%。土壤类型多为紫色土。本区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种植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。其余地区的种植制度以单季中稻为主,主要为麦-稻、油菜-水稻等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制。

Ⅶ西北单季稻区 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甘肃省、内蒙古自治区、陕西省等。本区水稻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.3%,占本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.8%。土壤类型主要为棕钙土、灰钙土、栗钙土、褐土和黄绵土。本区地形复杂、地势较高,高原、丘陵、沙漠、盆地、平原交替分布,水稻种植主要为一年一熟,品种多为早熟或中熟稻。

西南高原单季稻区 包括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青海。本区内水稻仅有零星种植,主要以云南、贵州两省为主,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5.8%,占本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.5%。土壤类型多为红壤、紫色土和黄壤等,质地黏重,肥力差。全年≥10℃积温4850℃左右,无霜期260 d左右,年日照1620 h左右。种植制度以单季稻为主。

我国四大粮食作物是什么(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)


我国马铃薯主要分布区域如何?

将全国马铃薯划分为4个区,分别为:Ⅰ北方一作区,Ⅱ中原二作区,Ⅲ南方二作区,Ⅳ西南混作区。

北方一作区 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、青海、内蒙古等省区全部以及河北北部(承德、张家口)、山西北部(大同、朔州、吕梁、太原、忻州)、陕西北部(榆林、延安)。土壤类型主要为黑钙土、草甸土、沼泽土等。本区年均气温-4℃~10℃,最热月均温小于24℃,≥10℃积温为2000℃~4700℃,无霜期较短,为110 d~170 d。年降雨量差异较大,在50 mm~1000 mm之间,且地区间分布极不均,东北东部和黄土高原东南部为半湿润地区;东北西部、内蒙古东南部、宁夏中南部、黄土高原西北部则为半干旱地带,雨量少而蒸发量大。本区昼夜温差大、阳光充足,适于马铃薯的生长生育。

中原二作区 位于北方一作区以南,包括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省市全部,河北、山西、陕西三省南部,湖北东部(随州、武汉、咸宁、黄冈等)、湖南东部(岳阳、长沙、株洲、郴州、衡阳、湘潭等)。本区位于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,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、潮土、黄绵土等为主,气候冬冷夏热,年均温度为12℃~18℃,无霜期长,180 d~280 d,年降水量500 mm~1400 mm,多集中于夏季6、7、8月份,日照充足,年日照时数1400 h~2900 h,≥10℃年积温4000℃~5759℃。该区北部和南部气候差异较大,如山东地区年均气温12℃~14℃,无霜期180 d~200 d以上,年降水量500 mm~900 mm,年日照时数2300 h~2900 h,≥0℃积温4000℃~4400℃;而湖南地区年均温度15℃~18℃,无霜期270 d~310 d,年降水量120 0 mm~1700 mm,≥10℃积温5000℃~5840℃。

南方二作区 包括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。本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%左右,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、黄壤等。本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,夏热冬暖,降雨较多,雨季长,水分资源充足,年降水量1300 mm~2000 mm,年均气温18.9℃~22.9℃,≥10℃活动积温6500℃~8400℃。

西南混作区 是我国第二大马铃薯产区,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西藏全部,湖北西部(十堰、恩施、宜昌、襄阳等)、湖南西部(常德、张家界、怀化、吉首、永州)。本区土壤类型多为红壤、紫色土和黄壤等。该区位于亚热带暖湿东南季风气候区,具有冬暖、夏热、秋凉、四季分明、无霜期长、光照适宜、雨量充沛的特点。春季气温回升早而不稳定,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造成寒潮低温冷害频繁发生;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影响,高温伏旱多发;秋季冷空气影响频繁、气温下降快;冬季温暖多雾,低海拔地区霜雪较少。该区年平均气温11.0℃~19.0℃,无霜期210 d~290 d,年降水量500 mm~1200 mm,年日照时数1130 h~2292 h。



作者: 历史的天空

一个历史爱好者,信奉读史使人明智,期待我的文字能为您解惑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805480423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https://www.hnyousu.cn/130797.html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返回顶部